ENGLISH 现在是:

image.png

法官视角

人民陪审员眼中北京知产法院的法官法官视角

时间:2016-01-29   出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作者:  点击: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之初,我们有幸成为该院的人民陪审员。通过与法官、书记员的近距离接触,逐渐对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问我们有何感受,我们最想说的一点感受就是:他们真的不容易。

我们清晰记得,2015年年初那段时间坐在装修一新的法庭里那种倍受煎熬的感受。刚装修完成就投入使用的法庭弥漫着装修材料的气味,庭审时间稍长,便会产生晕眩的感觉,身在法庭可谓如坐针毡。为此,每当休庭,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走出法庭做上几个深呼吸。反观大多80后、90后出生、平时很少吃苦受罪的法官、助理法官和书记员,该开庭就开庭,该审卷就审卷,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工作。我们不由疑惑,他们一直都待在这种环境,难道不觉得难受,为何如此坦然?从与一位法官的聊天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她说,“怎么会不难受?案子上来了,当事人都盼着早审早结……”很朴实简洁的语言,有面对恶劣环境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忠于职守的坚定。从中我们还看到了她为民司法的高尚情怀以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急他人之所急的高风亮节。我们相信,她的回答也是众位不畏艰辛、埋头工作的法官、助理法官和书记员的心声。

我们曾经好奇,法官们就餐时,总爱扎堆,边吃边聊,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没人“遵守”孔子倡导的“食不语,寝不言”这个行不逾礼的规矩。几次“偷听”后我们发现,他们每次聊的全都是案子,不是交流案件审理的心得体会,就是探讨案件审理的最佳方案,或者就某个司法解释各抒己见,压根儿不是聊家长里短的闲话。联想到偶尔进入法官办公室,发现很多法官的办公桌上总摆着数本随时翻阅研读的法律、法规书籍。我们不禁自问,他们90%以上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90%以上为法学专业科班出生,已经站在了专业领域的制高点,是什么信念支撑他们仍然以时不我们待的精神只争朝夕、勤学不怠?前两天,在微信群看到仪军主任上传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建院一周年发布12起典型案例”,我们似乎明白了,追求至臻至善的审判结果以更好诠释法律公正公平的要义、合力打造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中的旗舰地位应该就是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我们不禁感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能如此坚守理想信念,把工作当作事业,把责任当作使命,矢志不渝,锐意进取,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

我们曾经琢磨,一个案件从最初立案到最终案卷归档,事务性工作千头万绪,书记员经常同时经手多个案件,她们是如何做到一根针穿起千条线的?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了解,我们发现除了牺牲脑细胞、付出汗水,别无它途。每当看到书记员办公室四处堆集成山的案卷材料,我们都替她们头疼,那么多的案卷材料需要一一过目,哪些是可以发出传票的,哪些需要进一步核对信息,哪些应该再催收材料,哪些可以编号装订,等等,必须时时刻刻打起十二分精神,谨慎甄别,细致梳理。她们深知,工作疏忽失误,势必会造成案件审理工作的被动或结案工作的瑕疵。八小时之内干不完的活,加班加点干。加班加点几乎已成为她们的常态。可以说,她们常年都承受着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我们有时在想,如此繁重严格、如此劳神费力的工作让一群需要大量时间花前月下、需要大量精力挥洒青春的小青年来承担,是不是一种荷求?但她们用行动证明了她们不乏笑对困难的勇气、承载重担的能力、服从大局的觉悟和顽强拼博的精神。(李新平、郭灵东)

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知产法网)主编


蒋志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学院、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行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2014年、2015年受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和加方科技部邀请参加知识产权法律和创新论坛并演讲,2013年12月获得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奖。